點擊下載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我國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的適用范圍、定義、分類、類型、編碼等。
本標準適用于固體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各階段編制設計、部署工作、計算儲量(資源量)、編寫報告;也適用于固體礦產資源/儲量評估、登記、統計,制定規劃、計劃,制訂固體礦產資源政策,、編制礦產勘查規范、規定、指南;也可作為礦業權轉讓、礦產勘查開發籌資融資等活動中評價、計算礦產資源/儲量的依據。
2 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2.1 固體礦產資源:在地殼內或地表由地質作用形成具有經濟意義的固體自然富集物,根據產出形式、數量和質量可以預期最終開采是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其位置、數量、品位/質量、地質特征是根據特定的地質依據和地質知識計算和估算的。按照地質可靠程度,可分為查明礦產資源和潛在礦產資源。
2.1.1 查明礦產資源:是指經勘查工作已發現的固體礦產資源的總和。依據其地質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評價所獲得的不同結果可分為:儲量、基礎儲量和資源量三類。
2.1.2 潛在礦產資源:是指根據地質依據和物化探異常預測而未經查證的那部分固體礦產資源。
2.2 礦產勘查1)工作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
2.2.1 預查:依據區域地質和(或)物化探異常研究結果、初步野外觀測、極少量工程驗證結果、與地質特征相似的已知礦床類比、預測,提出可供普查的礦化潛力較大地區。有足夠依據時可估算出預測的資源量,屬于潛在礦產資源。
2.2.2 普查:是對可供普查的礦化潛力較大地區、物化探異常區,采用露頭檢查、地質填圖、數量有限的取樣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區內地質、構造概況;大致掌握礦體(層)的形態、產狀、質量特征:大致了解礦床開采技術條件;礦產的加工選冶性能已進行了類比研究。最終應提出是否有進一步詳查的價值,或圈定出詳查區范圍。
2.2.3 詳查:是對普查圈出的詳查區通過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及各種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階段密的系統取樣,基本查明地質、構造、主要礦體形態、產狀、大小和礦石質量,基本確定礦體的連續性,基本查明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對礦石的加工選冶性能進行類比或實驗室流程試驗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業價值的評價。必要時,圈出勘探范圍,并可供預可行性研究、礦山總體規劃和作礦山項目建議書使用。對直接提供開發利用的礦區,其加工選冶性能試驗程度,應達到可供礦山建設設計的要求。
1)聯合國國際儲量/資源分類框架中的地質研究階段分為詳細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四個階段,據定義對比,前三個分別相當于我國的勘探、詳查、普查,而“踏勘”在我國礦產勘查階段劃分中沒有,經對比,該階段應在普查之前,為普查提供依據的工作,按我國習慣改名為“預查”,相當于聯合國分類框架中的“踏勘”。
2.2.4 勘探:是對已知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床或經詳查圈出的勘探區,通過加密各種采樣工程,其間距足以肯定礦體(層)的連續性,詳細查明礦床地質特征,確定礦體的形態、產狀、大小、空間位置和礦石質量特征,詳細查明礦體開采技術條件,對礦產的加工選冶性能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或實驗室擴大連續試驗,必要時應進行半工業試驗,為可行性研究或礦山建設設計提供依據。
2.3 地質可靠程度反映了礦產勘查階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為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和預測的四種。
2.3.1 預測的:是指對具有礦化潛力較大地區經過預查得出的結果。在有足夠的數據并能與地質特征相似的已知礦床類比時,才能估算出預測的資源量。
2.3.2 推斷的:是指對普查區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礦產的地質特征以及礦體(礦點)的展布特征、品位、質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質可靠程度較高的基礎儲量或資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確定因素多,礦體(點)的連續性是推斷的,礦產資源數量的估算所依據的數據有限,可信度較低。
2.3.3 控制的:是指對礦區的一定范圍依照詳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礦床的主要地質特征、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基本確定,礦產資源數量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較多,可信度較高。
2.3.4 探明的:是指在礦區的勘探范圍依照勘探的精度詳細查明了礦床的地質特征、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已經確定,礦產資源數量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詳盡,可信度高。
2.4 可行性評價分為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個階段。
2.4.1 概略研究:是指對礦床開發經濟意義的概略評價。所采用的礦石品位、礦體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標通常是我國礦山幾十年來的經驗數據,采礦成本是根據同類礦山生產估計的。其目的是為了由此確定投資機會。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準確參數和評價所必需的詳細資料,所估算的資源量只具內蘊經濟意義。
2.4.2 預可行性研究:是指對礦床開發經濟意義的初步評價。其結果可以為該礦床是否進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決策依據。進行這類研究,通常應有詳查或勘探后采用參考工業指標求得的礦產資源/儲量數,實驗室規模的加工選冶試驗資料,以及通過價目表或類似礦山開采對比所獲數據估算的成本。預可行性研究內容與可行性研究相同(見附錄C),但詳細程度次之。當投資者為選擇擬建項目而進行預可行性研究時,應選擇適合當時市場價格的指標及各項參數,且論證項目盡可能齊全。
2.4.3 可行性研究:是指對礦床開發經濟意義的詳細評價,其結果可以詳細評價擬建項目的技術經濟可靠性,可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所采用的成本數據精確度高,通常依據勘探所獲的儲量數及相應的加工選冶性能試驗結果,其成本和設備報價所需各項參數是當時的市場價格,并充分考慮了地質、工程、環境、法律和政府的經濟政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尚行匝芯康膬热菀姼戒?span lang="EN-US">C。
2.5 經濟意義:對地質可靠程度不同的查明礦產資源,經過不同階段的可行性評價,按照評價當時經濟上的合理性可以劃分為經濟的、邊界經濟的、次邊界經濟的、內蘊經濟的。
2;5.1經濟的:其數量和質量是依據符合市場價格確定的生產指標計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開采,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環境等其他條件允許,即每年開采礦產品的平均價值能足以滿足投資回報的要求?;蛟谡a貼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條件下,開發是可能的。
2.5.2 邊際經濟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其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于盈虧邊界,只有在將來由于技術、經濟、環境等條件的改善或政府給予其他扶持的條件下可變成經濟的。
2.5.3 次邊際經濟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或技術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技術進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變為經濟的。
2:5.4 內蘊經濟的:僅通過概略研究做了相應的投資機會評價,未做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確定因素多,無法區分其是經濟的、邊際經濟的,還是次邊際經濟的。
經濟意義未定的:僅指預查后預測的資源量,屬于潛在礦產資源,無法確定其經濟意義。
定義中名詞及詞匯的中英文對照見附錄A
3 分類及編碼
3.1 分類依據:礦產資源經過礦產勘查所獲得的不同地質可靠程度和經相應的可行性評價所獲不同的經濟意義,是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的主要依據。據此,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可分為儲量、基礎儲量、資源量三大類十六種類型,分別用三維形式(圖1)和矩陣形式(表1)表示。
3.2 分類(見圖l略、表1及附錄B):
表1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地質可靠程度
分類 類型
經濟意義
|
查明礦產資源
|
潛在礦產資源
|
探 明 的
|
控 制 的
|
推 斷 的
|
預 測 的
|
|
可采儲量
(111)
|
|
|
|
基礎儲量
(111b)
|
預采儲量
(121)
|
預可采儲量(122)
|
基礎儲量
(121b)
|
基礎儲量
(122b)
|
邊際經濟的
|
基礎儲量(2M11)
|
|
基礎儲量(2M21)
|
基礎儲量(2M22)
|
次邊際經濟的
|
資源量
(2S11)
|
|
資源量
(2S21)
|
資源量
(2S22)
|
內蘊經濟的
|
資源量
(331)
|
資源量
(332)
|
資源量
(333)
|
資源量
(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