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自1922年成立以來,一直將學術屬性視為最本質的社會職能,在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組織國際學術會議、普及地質科學知識、編輯出版科技刊物、培養推薦優秀人才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中國近、現代地質學科的建立、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談及中國地質學會的歷史,不能不回憶中國地質事業的肇始。1903年,魯迅著《中國地質略論》,以筆名索子刊于《浙江潮》,這是中國學者用中文撰寫的第一篇地質論文;1909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設立地質門,開始培養地質人才,王烈是首批招生的5個學生之一;1911年,章鴻釗自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地質學科、丁文江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地質系畢業回國;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實業部下設地質科,由章鴻釗主持,這是中國第一個地質管理機構,中國的地質工作即由此開始;1913年丁文江應邀赴北京接任地質科長后實行改制,成立地質研究所并將地質科改組為地質調查所。丁文江任地質調查所所長,章鴻釗任地質研究所所長。此時的地質研究所,實為我國最早的一所地質??茖W校,由章鴻釗、丁文江和從比利時魯文大學學成歸國的翁文灝等擔任教習,1916年首批21名學生結業,其中18位學生進入地質調查所工作,史稱地質“十八羅漢”。這批學生從此投身于我國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地質學家;1920年李四光自英國伯明翰大學地質系畢業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同年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教授受聘到北京大學任教并擔任地質調查所古生物專家。
至1922年,在中國從事礦產調查、地質研究及教學的中外學者日漸增多,中國地質事業已開始起步。當此之時,一個以加強國內地質科技人員間的聯系、與國外地質學界進行學術交流提供平臺為目的的學術團體——中國地質學會應運而生了。
首先由章鴻釗提出倡議,邀請地質學家、高校教師及在京從事地質研究工作的中外學者26人,于1922年1月27日在北京西城兵馬司9號北京地質調查所舉行會議。會議一致贊同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并逐條討論了由袁復禮和謝家榮受托起草、葛利普修改、翁文灝定稿的學會章程。由丁文江主持會議,并提議成立由地質調査所地質組主任章鴻釗為主席,地質調査所副所長翁文灝、國立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烈、李四光、葛利普為成員的5人籌備委員會,負責推舉學會職員候選人。
出席會議人員有章鴻釗、翁文灝、李四光、謝家榮、李學清、安特生(J.G.Anderson瑞典籍)、董常、丁文江、王寵佑、王烈、葛利普(A.W.Grabau美國籍)、葉良輔、袁復禮、趙汝鈞、錢聲駿、周贊衡、朱煥文、朱庭祜、李捷、盧祖蔭、麥美德(L.Miner美國籍,女)、孫云鑄、譚錫疇、仝步瀛、王紹文、王竹泉,共計26人,他們當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立會員。
1922年2月3日召開大會,籌備委員會向大會提交了候選人名單,選舉產生了由章鴻釗為會長,翁文灝、李四光為副會長,謝家榮為書記(即為現在的秘書長)的首屆評議會(即為現在的理事會),通過了章程,宣布中國地質學會正式成立。